中药最常用的剂型是汤液,也称为汤剂。汤剂的特点是便于吸收,起效快。急性病和发热性疾病,一般宜用汤剂。临床开中药时,经常会遇到患者朋友咨询中药煎煮的问题,今天就为大家普及一下相关知识。
煎煮方法
汤剂煎煮容器:
最好用砂锅、砂壶,亦可选用糖瓷锅(陶土瓶)、不锈钢等材质锅具,忌用铝、铁材质。
药材浸泡:
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20-30分钟,使水溶性成分析出至汤水中,同时能增加汤药的浓度。冬天可以用20-30℃的温水浸泡,但不宜用开水浸泡,以免使某些值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,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,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。
煎药的水量应一次加足,不要中间加水,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。推荐一个家常煎药的加水量公式:加水量(mL)=600mL+1.5×药材重量(g)+需要得到的汤液量(mL)。通俗的说法是:6碗水取2碗汤液。但可以根据药材品种类别、重量和所需汤液量多少,或者根据医嘱,适量增减加水量。
煎煮方法:
在浸泡的基础上加水至高出药面2-3厘米为佳;或用手轻轻摁住药材,水面刚好漫过手背。
头煎:开大火煮沸,沸腾后改小火慢煎15-20分钟,特殊药品除外,滤出药液备用。
二煎:加水高出药面1-2厘米,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煎10-15分钟,滤出药液。
合并:混合两次药液约300-500ml,过量可适当浓缩。
药液服用
药液尽量趁热服用,一日2-3次服用可先密封冷藏,再加热服用。如有特别医嘱,请遵医嘱服用。
一般情况,急性病宜空腹服,慢性病宜在两餐之间服;实证宜饭前服,虚证宜饭后服;泻下药宜饭前服,发汗药饭后服。安眠药宜睡前服。急性病每日3次以上,慢性病每日2次,也有一次或隔日或隔周服用的。
特殊煎煮方式
先煎:根据医嘱,将中药材提前煎煮一定时长(30-60分钟),例如黑顺片,乌头等。
后下:头煎出锅前5-10分钟加入。例如薄荷等含挥发油类药物。
冲服:粉状药材用热水或药液冲服。例如芒硝。
烊化:胶质药品捣碎后加适量温水蒸化,掺入药液服用;粉状药物加入药液化开后服用。例如阿胶、鹿角胶。
另煎:单独煎煮,滤出药液,服用时掺入其他药液服用。例如人参、西洋参
包煎:将药材放入无纺布包中与其他药物同煎。例如:车前子、旋复花等。
(中医科 潘小梅)
泰安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中医科简介
主要业务范围:中医内科、妇科、儿科常见病、多发病及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的诊治;同时开展疼痛性疾病的治疗。尤其是针灸、督灸、拔罐、刮痧、推拿、按摩、小针刀、中药熏蒸、穴位贴敷等实用技术发展突出,疗效好。
专家介绍
潘小梅
副主任医师,中医硕士。擅长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,临证擅长病症结合诊治常见病、多发病、疑难病,并熟练运用针灸治疗常见内外妇科病。曾在省级医院进修学习督灸技术,对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、风湿性关节炎、妇科病、防病保健等方面有独到见解。参编著作5部,发表国家级论文3篇,省级论文2篇。
王庆元
副主任医师,中医科学科带头人,山东省中医学会委员,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,泰安市康复学会副主委,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。从事中医及康复专业30余年。对中医内科、妇科、儿科常见病、多发病及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的诊治方法独特,疗效显著;尤其擅长治疗慢性肾炎、慢性肝炎、冠心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精神病和职业病。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(推拿弹拨、针灸针刀、理疗牵引、穴位注射)治疗颈肩腰肢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;对因神经卡压造成的不宁腿、腕管肘管综合征、头痛等杂病通过针刀松解治疗收到满意效果。在康复方面主要从事对脑卒中、脑外伤、脊髓损伤、骨折及职业病的康复评定及治疗。参编著作3部,发表论文10余篇。